与会专家合影
本次展览由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江南(中国)、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博物馆主办,云南民族大学澜湄国际职业学院承办。作为当代艺术的一项重大展览,它传承于著名的“瑞士洛桑国际壁毯艺术双年展”,于2000年落户中国北京,由15国艺术家共同签署了《北京宣言》,并以双年展的形式每两年在中国国内不同城市举办,迄今已经走过22年,此前共举办十一届展览,共计展出2500余件作品。系列展览始终与纤维艺术教育、行业发展紧密相连,为院校师生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也为相关行业培养了原创性的设计人才,从而深刻地促进了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与变革。本届双年展展览呈现出展示交流、学术研讨、文化推广三位一体的办展格局。来自六大洲51个国家的190件作品参展,其中线下实物102件(组)、数字影像88件(组)。
林乐成教授介绍展览的总体情况
本次展览的成功举办,得益于一位当代杰出的艺术家林乐成教授,正如展览中谈到的,得益于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江南(中国)教授林乐成创造性的学术策划和观大势、谋大局、出大策的积极组织、协调。“此届展览的策划特色鲜明,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挖掘推广了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并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面向南亚、东南亚推进澜湄合作机制,推动人文交流、民心相通,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文化辐射能力。”林乐成教授说:“第十二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落地云南,使中国传统少数民族艺术与多国艺术共展风采,特别是澜湄国家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艺术家作品参展,让云南省内,及至国内、国外的观众感受到中国的大国情怀与文化包容性,感受到中国民族艺术的丰富底蕴和时代创新,感受到世界纤维艺术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潜能,体现出纤维艺术传承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一件件线下作品匠心布展,一帧帧线上新媒体产品新颖前卫,一幅幅视觉传达创意别致,使澜湄展年呈现出不一样的时代新姿。解说员介绍,纤维艺术是在传统纺织艺术基础上不断发展的新的艺术理念,以各种纤维为材料,创造出来的实用或观赏、平面或立体的艺术,它的核心是用纤维材料制作的艺术品。现代纤维艺术除了传统的纺织、编织、刺绣、印染以外,从材料到工艺都呈现了当代艺术的属性。纤维艺术的概念既有传统工艺,又有现代的建构,并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超越不同种族文化,涵盖人类文明的各个发展阶段,呈现出多元的文化价值。不同地域的纤维作品反映着不同材料选择、审美、工艺方法的多样化的艺术表现,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情感与生活方式的载体。
艺术是无声的语言,是无需用语言表达的交流。世界纺织艺术协会主席玛利亚·奥尔特说:“云南作为中国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紧密联系中原地区、中亚和东南亚的经济文化,今年的‘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在中国的云南省博物馆举办,充分体现了展览的国际性,体现艺术联结各国的特点”。美国著名纤维艺术家琼·舒尔茨线上致辞说:“澜沧江--湄公河将我们汇合在这里,‘从洛桑到北京’第十二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正如一条隐喻的河流,把世界各地的作品流动至此,使纤维艺术成为各国的文化纽带。”多摩美术大学名誉教授渡部裕子致辞说:“我是受瑞士洛桑新纤维艺术运动影响长大的一代,我的作品多次参加洛桑双年展,内心对展览充满不舍。“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使“洛桑壁毯双年展”得到重生、延续,并不断带来欣喜。”
“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云南·澜湄展年)项目负责人林乐成介绍,通过展览展示,让不同时区、不同国别的参展艺术家共同分享“彩云之南、澜湄胜境”的阳光,共同传递“纤维艺术联结友谊”的佳讯,共同表达“经纬天地编织美好”的心愿。
疫情之下,艺术展示之路是艰苦的。“从洛桑到北京”的世界各国艺术家想方设法克服国际邮路不畅的困难,成功邮寄作品。“从洛桑到北京“的倡导者基维·堪达雷里家乡的艺术家,为了保证作品安全抵达,委托格鲁吉亚大使将参展作品带到中国。唯一参加线下开幕式的外国参展艺术家凯瑟琳女士,持续20余年在中国进行香云纱研究和服装设计,她为本届双年展带来的大型纤维装置,选择大理染色技艺,为云南省博物馆量身定制,体现出当代艺术家的“工匠精神”。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林乐成教授为云南省博物馆讲解员授课
第十二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双年展基于所在地传统纤维工艺与材料,融合当代纤维艺术的观念性的发展,并在跨文化语境中,用当代眼光和技术创造性阐释世界各国、各民族传统纤维工艺的历史经验,传承人类宝贵的人文艺术传统,将进一步联通传统与现代,以文化助推与周边国家艺术和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据悉,本次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从2022年9月初将一直持续到10月31日。展览采用线下实物与数字影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编辑自: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每日商报 本文作者:李嘉行 冯子潭 王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