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分享

方晓风谈城市发展与城市家具之间的联系
2021.11.02

编者按:

“世界城市日”是首个由中国政府倡议并经联合国大会批准设立的国际日。由联合国人居署和上海市住建委主办,设“全球城市论坛”、“上海国际城市与建筑博览会(简称城博会)”等主题活动,一年一次在上海举办。这是检验城市建设与治理水平的历史大舞台,让市民百姓全面了解城市发展的进程,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也是唤起人们对城市化问题的重视,促进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城市论坛”之一,由东华大学协同上海市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标准化协会城市家具分会共同主办的“2021上海国际城市家具高峰论坛”,于1030日“世界城市日”当天在上海世博展览馆举行。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将选取优秀的城市家具行业代表人物进行对话与读者分享。

组委会为此邀请到了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江南(中国)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装饰》主编方晓风进行采访,将对话整理成文。与方晓风先生的对话是为了推动中国城市家具学术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促进中国城市家具行业逐步走向成熟体系;其次从新时代新阶段新发展新理念的角度出发,看国家城市建设对中国城市家具的发展与展望。

方晓风(左一),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江南(中国)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装饰》主编

问:从世界现代城市发展规律来看中国城镇化率进程中,城市环境品质对中国城市家具需求初步预判的规律是什么?

答:从整个世界的城市发展的规律来讲,越来越多的人口会居住到城市环境当中来。有一个统计:目前居住在城市的人口和居住在乡村的人口比率大概各占50%,这是全世界的总体统计。如果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显而易见的居住在城市的人口数量肯定已经超过了选择在乡村居住的人口数量,因为还有一些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但是对很多局部地区来讲这个比例反转已经非常明显,以长三角、珠三角为例,这些地方的乡村人口比例已经被极度压缩了。

同时,就算目前行政区划分明确是乡村的地区,它的整个空间环境也已经高度地“城市化”了,所以继续城市化是一个大的现状和趋势。这种人口集聚的趋势目前来看它不会逆转,只是速度快慢的问题。中国的城镇化速度又非常快,实际上我们是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就赶超了西方国家发展了一百年的城镇化率水平,这就带来了很多现实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中国基于这种快速发展的发展态势,城市家具或称之为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水平还不够完善,不完善体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目前不少城市公共设施可能都是问题导向,突出需要解决的情况产生的“急救”产物。它缺乏从完整、系统的角度去考虑,有时候就会让人感觉“各自为政”。

第二个方面,我们还仅仅停留在用现实功利的观念和态度来看待这些,更强调其功能性,而缺失了审美,或者说对一种更高的环境品质的考核。

第三个方面,其实是一个更复杂的问题。城市公共设施的应用状况是跟城市人口的素质是相对应的。打个比方,城市交通有红绿灯管制,但是行人也可能发生不遵守交通规则(闯红灯)的情况。由于现在“城市化”速度非常快,在我们国家出现了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城市新移民”,存在的数量也非常庞大,“城市新移民”指的是第一代到城市中生活的人,他们缺乏对城市生活的适应,或者说对这个环境的一种融合,可能在原住地旧有的生活习惯没转过来。这就引发了对我们新的城市基础设施在设计或建设方面新的思考,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任何一种设计其实都是一种对话,它提出要求,你要适应它,或者按它的指示去做。“城市新移民”如果缺乏这么一个城市生活场景的经验,那么很多设施放在城市里,他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不明所以,不为所动”。

我觉得这些都是目前在现实条件下,比较突出、尖锐的几个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都跟当下城市化高速发展有关联。通俗地讲,城市基础设施总体上归类于“硬建设”,作为“硬建设”当然可以快速地跟上去,但是人的行为习惯,人对城市环境的适应性,是属于一种“软建设”。举个例子,有时候我们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时候去学习国外城市的经验,就复制一下,把人家的东西搬过来,可能速度很快也不难,但是等真正发挥作用时,不见得是我们想要的效果,甚至有时候达不到我们预想的目的。

所以这里面就提出的第二个问题,中国的城市基础设施或者说是城市家具的设计建设,我们还要认识和思考我们自己所处的状况,要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语境里面去看待这个问题,怎么样让设施与人之间产生一种更好的适应关系,更好的、整体的、协调的关系,我想这个可能是一个课题。

问:请您从设计学学科的角度,谈谈您对“城市家具”与设计学学科的关系?

答: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个相互嵌套的关系。就设计学来讲,城市家具是在设计学范畴内需要讨论的一个领域。对于城市家具来讲,它既要具备设计学的设计思维,还要有更开阔的视野和眼光,把社会学、人类学、文化、规划等很多相关的学科内容综合起来。如果将城市家具作为设计对象来看,城市家具链接了很多事物,链接的领域也非常广。它不仅与市政链接,与每个市民链接,它还与旅客链接。旅客从外地来到这个城市本地人和外地人对环境的感受度和适应能力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城市家具不仅仅与人也相关,与城市的宏观思考也相关,同时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心理都密切相关。

城市家具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原先可能对它的认识觉得好像是不怎么起眼的,对它的评价也比较复杂和困难。我们对城市家具(或城市基础设施)的评价,不是简单的基础功能的实现,或基础审美的实现,它要更好地融入到高品质的城市生活中去,为这种高品质的城市生活提供支撑。这当中既要用到设计学的知识和观念,甚至也要求我们对人、新的城市文化不断地进行解读和探索。

城市文化又有其特殊性,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座静止不动的城市,城市永远是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这是很微妙也很难把握的一个地方。任何一个城市的人口构成,首先是不断地在变化,产业也在剧烈的变化。对这个学科或者说对专题性的领域来讲,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所以要求我们要超越常规的设计思维,是从一个更大的视角来看城市家具的建设,为什么现在能看到越来越多的艺术化的城市基础设施。从情感上来讲,更柔性地称它为“城市家具”,因为从设施到家具,名词看上去好像变化不是特别大,但是背后反映的是我们看待这个事物的眼光的变化,和观念的变化。“设施”更强调它的功能实现的能力,差不多能用,有用就行了。“家具”强调什么?强调整个城市要提供给人一种归属感,只有在归属感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谈家的感觉,也才有家具这样的概念。

所以“城市家具”这个名词它其实具有两重含义,一重含义展现人性温情的一面,强调一种人和环境之间的一种更亲和的关系。另外一重就像我们每个人在布置自己家的时候,你对家具的选择不光是经济问题的考虑,抑或是简单的美观的考虑,更多的时候我们还想通过家具来传达、展示我们的个性、文化和品味。

城市家具通过一系列具体而微的物品、设施和空间设计来表达对普遍的人的关怀和展现城市个性。大量的城市缺乏个性,表现出城市文化总体上的贫乏。因此城市家具又是城市形象塑造的一个非常直观的环节,这就是这两者概念之间的关系。

问:您认为中国城市家具理论体系研究应注重哪些方面?

答:从我个人理解的角度来讲,它分为几方面。第一个方面首先还是对人做研究,人永远是我们要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前提条件。城市化率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更多的需要从人居环境的角度去看待城市价值,城市家具关乎如何塑造一种新的人类生活的状态。

第二个方面当我们越来越以城市作为一种人类的主要生存环境来看待的时候,会发现今天的城市负担非常重,支撑城市的系统也越来越复杂,所以也造就了为什么城市家具建设容易暴露出很多问题,在于在这种复杂的程度不断进化的情况下面,有许多系统之间的关系来不及琢磨。今天讲的城市概念跟一百年前讲的城市已经不是一回事了,当然看上去好像是一种自然的延续,实际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某种程度上讲现在的 中国其实是非常了不起的,中国超过2000万人口的城市有好几个,在世界其他地区来看是完全不可思议的。像这样的超级城市如此高密度的把这么多人集聚在一起,首先要让它有序同时又要提供基础生活品质。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提出更高的要求,希望有文化品位。所以一环扣一环的提出了一个完全的新命题,这个命题我们在以往的历史发展阶段里面,可能都没有集中地去思考这些问题,这是理论建设首先需要去讨论的。还有一方面在这种形势下面,还要考虑城市文化到底如何形成?城市文化又如何显现?城市文化如何积极地渗透到我们的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当中,成为真正提升我们生活品质的一个推手。在整个城市家具建设过程当中,我们需要自觉地把文化因素,把文化 维度的东西放进去,我们一定要有文化的视角和文化的立场。所以这些就是我个人理解最起码得有这三个方面的比较系统化的思考和研究才能支撑城市家具未来比较好的发展。

采访对话整理:2021上海城市家具展览会暨高峰论坛组委会。

(转载自:中国科技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江南(中国)网) 

 

© 2024 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江南(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江南(中国)

100084

© 2024 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江南(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