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分享

贾京生:一项关于黎锦的跨时空、跨专业研究成果——评《黎锦传统工艺文化与数字化保护研究》
2018.12.05

关键词:黎族、数字化、研究、黎锦工艺、传统工艺、黎锦传统、林毅红、艺术、文化、图案


黎族棉纺织品种类繁多,以其制作出的服装效果颇具魅力,所以人们习惯用“黎锦”统而称之。早在3000年前,黎锦就在海南岛黎族生活中出现雏形,曾被历史学家称为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

黎锦文化博大精深,工艺巧夺天工。黎锦工艺在纺纱、印染、织造、刺绣等技艺综合应用上得到充分体现,彰显了黎族人民的智慧创造与艺术审美。黎锦的工艺链条保存完好,传承至今,每一个制作环节,都是靠黎族妇女高超的手工技艺完成的。多姿多彩的黎锦图案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凸显了黎族人民的智慧与创造能力。

林毅红教授是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的少数民族艺术学研究学者,她对黎族的黎锦传统工艺文化情有独钟。通过多年田野考察积累、文献梳理与深入系统地研究,林毅红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在此研究基础上,她撰写了专著《黎锦传统工艺文化与数字化保护研究》。

林毅红的研究成果,在这部专著中呈现出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研究厚积薄发;二是方法科学合理;三是成果斐然可嘉。

研究厚积薄发。林毅红对黎锦的关注及研究长达20余年。她在2011年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海南黎族传统工艺数字化技术保护研究》获准立项,为了完成项目研究,她多次奔赴海南岛的黎族五大方言区,深入进行田野考察,悉心观察、深入访谈、系统学习织锦技术,收获了大量的文字记录、图片影像、问卷调查,掌握了十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在研究前人的学术成果基础上,又完成了调研报告并顺利结题,将对黎锦传统工艺文化与数字化技术保护研究的成果,以专著形式呈现给大众。

方法科学合理。林毅红从文化人类学、艺术人类学、技术人类学等综合视角入手,整体性、系统性地分析研究了黎锦传统工艺文化与数字化技术保护。在林毅红的专著里,以文化人类学为核心(民族学),探讨了黎锦艺术的文化内涵,梳理与分析了黎族的文化历史、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生活习惯。以艺术人类学为重点(艺术学),解读了黎锦的工艺文化和审美内涵,研究并呈现了黎族织锦图案、服饰艺术的辉煌成就与艺术特色。以技术人类学为手段(工艺学),既深入探讨了传统黎锦工艺内容,也系统分析了现代黎锦工艺保护方式。一方面记录与研究了黎锦工艺技艺的每一个过程,留下了黎锦传统手工技艺中的工具、材料、制作方式、工艺程序等。另一方面,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经分析研究后提出了数字化技术的保护、传承、发展的方式与方法。

成果斐然可赞。目前,虽然研究黎锦工艺文化、黎锦图案艺术、黎族服饰艺术的学者众多、成果也比较丰富,然而,系统深入地从传统黎锦工艺的技艺、现代黎锦工艺的现状到未来黎锦工艺技术的保护发展进行跨时空、跨专业的综合系统研究还不多见。因此,林毅红的研究内容和成果显得格外具有意义与价值。

《黎锦传统工艺文化与数字化保护研究》全面系统梳理了传统黎锦工艺、黎锦图案、黎族服饰的历史与现状,深入细致解读了当下黎锦工艺、黎锦图案、黎族服饰的传承现状,分析并提出了当下与未来的保护措施、传承方式与传播方法。尤其是对黎锦传统工艺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可能性做了深入分析,对国内外数字化保护方式、“数字化”与“非数字化”保护方式作了比较,并分析了我国在运用数字化技术对黎锦传统工艺进行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黎锦传统工艺数字化保护的技术线路与技术手段。其中包括数字化保护应遵循的四大原则——内容为核心原则、真实性原则、整体性原则、规范性原则,数字化保护应处理好五种关系——知识共享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平衡关系、合理使用与开发过度或开发不足之间的平衡关系、技术性与学术性的平衡关系、技术性与人文生态的平衡关系、数据的专题性和通用性的平衡关系,数字化保护应关注的“五类”问题等,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在政策与学理上的建议,同时提出了黎锦工艺数字化资源传承与创新利用方式。林毅红的黎锦研究,可谓成果斐然,结论可信,述而有序,言之有据。

本文作者贾京生,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江南(中国)教授。本文分别发表在中国民族报、中国社会科学网。

提供: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

贾京生 教授

© 2024 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江南(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江南(中国)

100084

© 2024 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江南(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