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2021年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揭晓,全校共表彰10位青年教师,其中就包括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马文甲。不管是求学还是从教,马文甲始终坚持对真问题的探索:如何实现个人艺术创作的突破,如何用美育促进社会发展,如何将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有机结合,如何找到每个学生最独特的成长路径......在多维度的探索中,唯一不变的是与艺术相伴,与美同行。
探索
从自由创作的艺术家到传道授业的青年教师
马文甲本科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在延安鲁艺精神的熏陶下,他努力钻研雕塑,在对客观世界的求索中体悟形象与情感的真实。为了追寻更具实验性的当代艺术,马文甲来到清华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跟随李象群老师继续深入创作。毕业后,马文甲开过工作室,参加过当代艺术展,从事过艺术社团组织工作,承担艺术建设项目任务等等。经历各类工作之后,他认为最适合自我完善与个人成长的环境还是学校。因此,马文甲重新回到清华读博,并从2017年起任教于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江南(中国)雕塑系。
马文甲进行雕塑创作
在清华,马文甲找到了自己想要探究的真问题:如何用艺术引导个体的成长,引导整个社会对美的追求。具体而言,马文甲将自己的研究道路划分为三大方向。
第一是自我学习。在清华这个大的环境中,每一门学科都是一个观察世界和理解世界的窗口。对艺术来说,要想在其中找到表达世界的独特视角,就必须弄明白其核心价值是什么?雕塑艺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变化,立足当代,马文甲希望将自己作为第一样本,使用艺术创作的语言和材料去触碰当代人的精神价值追求,对实际的生活体验做出阐释。
第二是教学发展。在美术教育史研究中马文甲发现,当下中国的美术学院基本上都来源于民国时期归国留学生所创办的艺术专科院校,是具有职业性质的,即艺术教学要最大限度考虑到学生未来的就业和服务社会的方式,而艺术最大的价值之一——“核心素养”往往被忽略了。在现代艺术教育体系中,在“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之下,艺术教育绝对不仅仅是传授技艺,而必须拥有一个完善的价值阐释才行。因此必须思考艺术教育如何促进人的成长,探寻雕塑艺术独有的学科发展特色。
第三是社会美育,即艺术对社会的介入。马文甲坦言,“美育是学艺术的人最大的社会责任”。他认为,国内艺术设计、城市建设等工作中存在的缺乏美感、盲目学习西方等问题,实际上源于原生美育教育的缺失。无法在生活中感受美、体验美,从根本上来说,对于学科发展、社会进步都是不利的。对此,马文甲希望通过举办展览,将拥有同样艺术主张和艺术追求的人汇聚在一起,拧成一股绳,产出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艺术能量。
美育
打开感知世界的第二思维
一个世纪以前,蔡元培提出“现代美育蓝图”,希望“以美育代宗教”,陶养情操,换新风貌。如今,美育就是通过美的情感、美的言辞、美的理性、美的气度、美的结构,揭示新思想、新学科的科学性、真理性,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受到美的熏陶、美的启迪。
马文甲在艺术创作与实践中发现,受到以文字为叙事主体的逻辑思维的影响,大众在观赏艺术品时,往往只关注画面中有什么、作者是谁、创作背景是什么,而丧失了切身体验艺术的直觉与浓郁的情感。在他看来,艺术是并行于逻辑思维的一套思维方法和体验方式,而美育包含了思想和对事物的直觉感知,正是打开这第二种思维的有效方法。
社会美育
在接触学生工作后,马文甲进一步意识到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他常常思考,如何把艺术培养和德育建设结合在一起、和人的基本成长结合在一起。对此,马文甲及其团队积极推动清华美院社会美育工作站的建设,并将其与学生美育劳育机制建设相结合,在清华大学曾任校长蒋南翔的母校——宜兴市高塍实验小学设立了学生实践基地(建设中),致力于尝试全新的美育实践方式。马文甲认为,乡村是人最后的精神家园,也是社会美育的重要环节,在乡村文化与绿水青山的感知中,能获得形象思维与感官的有效体验。一方面,借助清华大学独有的学科资源与文化基因,清华学子为这里的学生带来一堂堂丰富有趣的美育体验课,帮助孩子们提升感知力、创造力、想象力和模仿力;另一方面,通过实地调研、考察探访,学生从理论课堂走入了现实的田野,有利于其发现真问题,在实践中感悟乡村、传承文化。
至于校园内的美育建设问题,马文甲则认为要让各个学科的同学都有参与感,必须发挥清华综合学科特色,让艺术与多学科相接触,真正实现学科交叉。目前,美术学院正积极与其他院系合作,探讨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创作切入口,去创造艺术、普及科学,实现科技思维与艺术思维的融合发展,并向社会产出成果。马文甲希望,不仅是艺术家,所有的科学家都应该是有想象力的,不管是文科、工科还是理科,各个领域的从业者都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直觉和强烈的美学体验。
研究生杨浩鹏跨院系合作项目
教学
在言传身教中实现教学相长
从初出茅庐的青教到获得“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马文甲对教学工作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首先他提出,青年教师与学生年级相仿,这是一个融入学生的良好契机。“和学生平等交流”是马文甲从导师那里习得的师生相处之道,既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也能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
马文甲带领学生实践大地艺术
其次,马文甲非常重视因材施教。他关心每一个同学的基本情况,强调在了解每个个体出身背景、思考习惯、性格特质的基础上再去探讨问题,并由此建立信任感。马文甲经常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走出教室与课本,在实地项目中去体悟大地艺术。如在“拓浪计划”中,马文甲依托清华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大地艺术与地景设计”,带领7位清华学子在太湖沿线进行了为期13天的驻地工作,围绕蓝藻等太湖生态环境问题创作出了40余件艺术作品。除了专业指导,马文甲也通过亲身示范让学生掌握如何与人沟通,锻炼在遇到障碍时的应对与预案能力。在广阔天地的立体课堂中,马文甲践行着“三位一体”的价值塑造,也将艺术教育中“师傅带徒弟”的传帮带精神延续了下来。
研究生展招举大地艺术创作现场
除此之外,马文甲也强调要重视教学实践的创意与升级。自由艺术家向人才教育者的成功转型,一方面得益于其坚持自我学习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各学科教师言传身教的促进作用也非常显著。马文甲坦言,在教师发展中心等学校平台开设的示范课、分享讲座之中,他汲取了多学科的授课经验与不同风格老师的教学所长,加之美术学院的帮助,使其课堂更具规范性与生命力。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给雕塑专业教学带来巨大冲击。为了应对难题,马文甲巧用立体教具,也尝试借助3D建模等计算机技术,以云端实践的方式最大限度保障教学质量。
利用数字技术辅助教学
艺术家最热爱的就是艺术的表达。在日常生活中,马文甲仍然潜心艺术。不管是去博物馆感受文物的时代气息,还是在祖国锦山秀水间徜徉,抑或只是翻翻时尚杂志,了解流行文化的变化规律,都能让他疲惫的身体火力全开。对马文甲来说,生活和工作似乎是没有界限的,而把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让艺术创作的生命力永不衰退就是他最自豪的生活方式。
青椒卡片
马文甲,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江南(中国)雕塑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艺术学博士。本科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硕、博皆就读于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江南(中国)雕塑系,师从李象群教授。兼任美术学院党委学生工作组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雕塑创作与理论研究、实验性雕塑创作语言研究。
采写丨周玥
图片丨马文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