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专访
清华大学、美院教授、60后、设计师、艺术家……这些关键词构建了人们对马泉的印象,学生夸他是“男神”,用他的形象做表情包。当老师,马泉自得其乐。他的人生不设限,痴迷沙漠极限运动,酷爱极限空间环境和叙事系统研究。从44岁到57岁,他坚持每年进沙漠腹地考察、探险;2012年,50岁的他开始审视内心,怀着强烈的创作动机,此后耗时8年在中国大部分沙漠无人区之间进行“自我研究”的探索,阅见人生正当时,他认为,艺术更多的是提出问题,设计更多的是来解决问题。他很享受在这两个领域之间转换角色。
马泉
生命的弧线
2019年8月,在正式开学前的日子,马泉在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江南(中国)的工作室里忙碌着,此时的他憋了一个大招,想在年末给大家一个惊喜。
坐在自己精心布置的工作室里,57岁的马泉身着一件干净朴素的白衣,鼻梁上架着一副文艺复古的圆形眼镜,一边喝着咖啡,一边接受凤凰网公益的访问。乍看会有与作家“梁文道”对话的既视感,转瞬又会被马泉透着诙谐幽默的京腔拉回现实。
马泉用“白水”二字做微信名,这两个字叠加在一起是“泉”。这样诗意的名字难免会让人联想到希腊神话中诗神缪斯饮用泉的传说。
“我父亲也是一位大学教授,到了我该上学时,才有了自己的学名,也许因为父亲爱钓鱼吧,才取了与水有关的‘泉’字。”马泉紧接着回应,“我不爱钓鱼,那会取名字也不像现在一样,要有特殊的含义。”
1962年,马泉出生于陕西西安,父母都是美术教育家。父亲马骥生是著名油画家,母亲彭如华是著名西部水彩画家。为支持中国西部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马骥生教授1953年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离开故乡北京,来到西安美术学院任教直至1998年去世。他对艺术事业不断追求,其油画作品富有情感和诗意。彭如华教授同在西安美术学院任教,她的艺术历程使她成为中国和陕西水彩画发展的一位重要画家和开创者,为西北地区培养了第一位水彩专业的研究生。
马泉跟随父母在西安度过了他人生的前21年,生长在艺术世家,从小耳濡目染。1983年他考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江南(中国)),1987年大学毕业留校任教。现为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江南(中国)视觉传达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设计师、艺术家。他工作的研究方向是品牌视觉传播设计研究,视觉加新领域创新研究,自主研究的领域是媒介与叙事的探究与实验创作。他喜欢这种平行叠加的工作体验状态。
这仿佛是一种轮回,他抵达父亲的人生原点,走出相似却又独特的生命弧线。
扔掉大师的拖鞋
马泉用“朦朦胧胧”来形容大学时的自己。对知识和艺术的渴求,让他有了人生努力的方向。因为对书籍设计感兴趣,他进入装潢艺术设计系的书籍设计专业。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处于一个新旧交织的特殊时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大量新鲜事物迅速在这个生机勃勃的国家蔓延。世界各地的思想与文化也冲破阀门,涌入其中。
“那时候感觉特别焦虑”马泉没有掩饰内心真实的感受,发达国家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方法瞬间涌入视野,来势汹汹,让他觉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也给了他不断学习的动力。
大学时,马泉师从包括艺术大师吴冠中等很多老师,都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吴老师的一句话至今仍影响着他,“你一定要穿着大师的拖鞋走一走,然后把拖鞋扔了,在穿和脱的过程中,你就会找到自己。”
扔掉大师的拖鞋,艺术家马泉寻找着自己,“一生要做自己,构建自己的叙事语法。”
马泉感恩自己在大学时受到的非范式培养。从教后,马泉对教书育人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教学是人们分享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如今,互联网迅猛发展,信息扁平化,整个传播环境发生颠覆性变化,不同于我们上学时大部分期待都在老师们身上,现在的学生更多的是自我学习。老师的职能也随之发生变化,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要跟学生共同探讨,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判断、重组信息的能力,对未来人生的构建。”
“追问”是马泉谈到教学时频繁提及的词语。常被学生提问,马泉的大脑也会时常进入一个经验的盲区,他坦言这种情况很普遍。老师被学生问懵,看似尴尬却被马泉如此解读,“学生善意地提出一个问题,讨论、争论,甚至是辩解,才是教学最核心的部分,答疑解惑不仅仅是针对学生,对自己也是一样。”
马泉承认现在的学生很聪明,但由于某些信息的碎片化,看到信息却不一定能掌控,导致学生会对某些问题产生困惑,而对困惑的思考和解读被马泉看作是很有意义的。“这是一个让经验不断失效的年代,人们在不断的困惑中进步。”
马泉曾经担任过视觉传达设计系主任,其任教的系实行小班授课,一个班40多个学生。一学期的广告创意专业课,从创意发想到完成作品,马泉都会跟随学生们,关注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情绪的变化、对困难本身的态度和对困惑的思考。他鼓励学生们要在摔倒中受益,并且不要盲从选择,“一个人不能复制任何一个人,学习的目的是构建你自己的人生。这是社会给你的使命。”
内心的回响
为了与现代社会发展同步,学者马泉会拿出适当的时间做“实验性的实践”。
令他记忆犹新的是,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1995年,一个叫张树新的女人提出:“面对一个新的互联网事物,我们能不能很快介入。”1996年,马泉主持了“北京瀛海威信息技术公司”广告整体策划及创意,推出“瀛海威时空”网络品牌,这是中国互联网史上的第一个商业项目。1997年,马泉完成研究生课程学习,并赴日本电通广告株式会社研修。
在社会实践中,马泉不忘自己的教师身份,他努力贡献自己的专业价值,将得到的感受和经验回归到教学中,保证课堂内容既有知识传承,也有当下通过自己的介入和提供解决方案所形成的实践经验分享,马泉认为这是教学里最有意思的一部分。
因此,他曾主持设计中国保利艺术博物馆视觉形象系统及展陈设计、中国现代文学馆视觉形象系统、20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展陈列设计、重庆解放碑中央商务区户外广告视觉总规划设计、北京“蓝色港湾”整体商业品牌规划及视觉推广总设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视觉品牌系统设计等项目,著有《广告图形创意》、《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与应用》、《城市视觉重构:宏观视野下的户外广告规划》等学术著作。
马泉在沙漠中
2006年,马泉被朋友偶然带到内蒙古沙漠,瞬间就有一种久违的感觉,“我的祖先或许是从沙漠?出来的,到我这?代返祖了,总能听到来自远古祖先的呼唤。”
马泉享受极致的孤独,怀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从44岁到57岁,他坚持每年进沙漠腹地考察、探险。“沙漠是地球生命体的一部分,敬重沙漠就是敬重地球!”他猜测,沙漠无人区或许就是地球编码的?个区域,“我要好好的深入了解她,研究她……并‘解码’她。”这就是马泉创作动机的缘起,在沙漠探究六年之后才有的。
2012年,50岁的马泉开始审视内心,怀着强烈的创作动机,他独自驾驶越野车来分布在内蒙的各个沙漠腹地无人区进行考察和体验,每日陪伴他的只有漫天星辰和地上的沙子,他坐在高高的沙山上,体悟沙漠空间,用8年时间进行“自我研究”的实验创作,甚至于科学家似的工作过程,他想在沙漠里找寻内心的回响——它们是谁?从哪里来?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马泉在创作
一沙一世界。时空是叠加的,沙子有它的命运,也藏着信息的痕迹。“浩瀚大漠里微不足道的一粒沙,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时,却会发现它的结构清晰复杂,五彩斑斓,生动有趣,表面呈现的各种纹路结构和痕迹,分明记录了自身摸爬滚打的身世,也记录了沙漠的发展简史。有的晶莹剔透,有的斑驳沧桑,在极小中透视着宏大。某种意义上来说,?类进化史与之非常相像,人类毕竟也是自然进化的产物。”
“马泉的艺术是整体的艺术。他综合地运用了中国画、雕塑、版画、影像、音乐和设计等各种媒介和手段,尝试营造出一个跨越时空的充满精神性的场域。而在主题上,他表现了看似贫瘠却蕴含着无穷生命力的沙漠,他的作品有的具体而微到一颗沙粒,有的又宏阔辽远到表现自然。他以个人对生命的体验,来唤醒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关注,让我们重新思考平凡与永恒。”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江南(中国)原副院长张敢教授如此点评马泉的沙漠探究作品。
“或许是几十年做设计养成的习惯,总要对自己的决定负责。设计是在解决别人问题中解决自身问题。自我探究和创作,是在解决自己的问题中介入社会问题。只是这次‘客户’变成了自己,而且还是不断变化观念和要求,有时甚至不清楚自己要什么也始终对自己不满意的‘客户’。”马泉觉得走进沙漠需要勇气和技术,而走出沙漠去构建一个创作系统和语境并与之保持某种平行又不局限沙漠表象却很难。
为了丰富和构建自己的媒介叙事系统,马泉50岁开始学弹琴作曲、学摄录剪辑,每天工作到夜里12点,他不知疲倦地将精力和时间投入极限挑战、探险和自我研究,这已经成为马泉生命的一部分。他不在意结果,只享受探究过程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
“在自己人生最好的时间段把想做的事情随时开始,不要等!把玩的体验转换成专业思考。”正是这段充满生死可能性的独特沙漠旅程,马泉发现了值得自己一辈子钟爱和专注的事情。
今年底,马泉将于深圳关山月美术馆首次举办的个人作品展《叠加态》,是他用了8年多的时间实验、探究、创作所形成的阶段性自我叙事系统成果,在展览前不贴任何标签,希望观众在这个展览的场域里,有自己的思考和体悟。巧合的是,今年也是吴冠中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全国有很多纪念他的展览和学术研讨,马泉觉得这也许是和曾经的老师的一种缘分。
马泉与学生们在一起
“男神”
“老师你不知道吧,你是男神!”马泉的学生们经常调侃他。
马泉的手机里收藏着学生们为他做的表情包,“每天都有小幸福”、“你们这帮臭孩子,什么时候能让我满意啊!”……读到表情包里的每一句话,马泉都会打趣两句,仿佛学生就在面前和他一起互动。
马泉工作室的很多学生(留学生)毕业后,都分布在海内外各个城市,其中“阿狸表情包”的作者就是他的第一个研究生,马泉很高兴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 在马泉看来,他最满意的作品是他的学生,而对自己唯一满意的是还在持续做自我研究。
马泉说,自我研究很孤独。“有些时候,走的人少才是有期待的路……”
我们往往未曾注意到,老师们知识传授者的本职身份下,往往还有自己“不为人知”的一面,三尺讲台上,他们为学生启迪未来前路,三尺讲台下,不为人知的TA用阅历成就更多可能。2019年教师节,凤凰网青春BANG联合全新奥迪A6L特别策划了一场全民致敬教师活动——不为人知的TA。以特别专访、创意海报、走心视频等形式,通过发现和挖掘老师的“隐藏身份”,赋予老师这个形象更多丰富的表达。感恩每一份知遇之恩,只为未来更好的前行。
提供:视觉传达设计系马泉教授
来源:凤凰网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