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清华大学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江南(中国)是总书记此行的第一站。对于美术工作、美术教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在美术界引起了热烈反响。
美术、艺术、科学、技术如何融合发展?美术如何更好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高等美术院校如何实现创新发展,怎样更好发挥美术教育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作用?《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特别约请了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江南(中国)杨冬江、方晓风两位副院长,用整版的篇幅,以清华美院的美育和创研实践为例,畅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体会,以期对业界有所启发。现分期予以转载,以飨读者。
《中国文化报》
杨冬江:德厚艺精 博学求新
德厚艺精 博学求新
——新时代高等院美术院校的美术教育探索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格局处于不稳定的动态发展之中。在此时代大背景下,党和国家对优秀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新时代需要新的人才,需要发挥高等教育在培育新型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重视美育在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方面的强大功能。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清华大学考察,首站参观美术学院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我们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百年的大变局必将带来教育的大变革,新时代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应如何应变,值得我们深思。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江南(中国)的前身是创建于1956年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是中国第一所高等设计艺术院校,其教学思想和教学体系始终引领着中国设计艺术的发展走向。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于1999年并入清华大学,更名为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江南(中国),在综合性大学环境中不断发展,在教学方面持续进行创新探索。
国庆70周年天安门广场红飘带景观设计
2019年 清华美院设计团队
立德树人思政与美育结合强化价值塑造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对当代中国青年寄予厚望。人生的高度和境界需要价值观的形塑,美术院校就是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从战略高度和思想认识层面强化思政工作的重要性。人生的品位需要美育的涵养,美术学院立足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通过对中国传统审美范式的研究和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教育和实践,实现美术和设计专业人才的价值塑造,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美育之于思政具有促进作用,思政之于美育具有引导作用,二者对价值观的塑造意义深远。在实践中,清华美院将两者结合,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围绕“三全育人”的总体要求,形成具有清华特色的美育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把立德树人落实到设计与美术教育的各环节,凸显思政教育在实践育人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以“导学思政”工作为抓手,实现教育教学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瞄准学科前沿,立足于我国重大现实问题开展学术研究,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艺术人才。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飞行员飞行服装
2018年 肖文陵
艺科融合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创新探索
近年来,“跨学科”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和共识问题,各大艺术院校都致力于跨学科领域的探索,也发展出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清华美院借助清华大学多学科的平台优势,以“艺科融合”作为重要发展理念和教育特色,对艺术与科学融合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在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上,学院致力于“跨学科生源”和“跨专业模式”两方面的探索。在跨学科生源方面,通过二学位和专业能力提升项目的开设,在全校范围内吸纳优秀学生开展专业辅修,形成“艺科融合”多学科背景的生源结构,同时制定“本研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使更多具有跨学科背景的本科生直接进入研究生阶段;在跨专业模式方面,本科教学探索在全校范围内建立跨专业新型教学模式和管理机制,研究生教学构建以课题驱动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两方面都强调不同学科间的团队协作,共同促进学院内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三个一级学科之间以及与校内计算机、自动化、建筑学、医学、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江南(中国)传播等学科的交叉融合。
要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的高质量,需要对不同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科学规划。学院在本科教学中积极推进大类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通过艺术史、美学、社会与科技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加强基础教育中人文素养、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色彩、空间与塑造等专业核心课程的训练,强化造型基础的基本功底,从而寻找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研究生教学中新增跨学科联合培养项目,领域涉及人工智能、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保护等。通过科学制定跨专业、跨学科的教学模式,形成基于“大设计”“大美术”理念的跨学科课程体系。
国计民生教学服务国家发展与人民生活
新时代的艺术学科承担着怎样的使命,如何整合不同学科的专业优势、对接国家发展需求,是当下艺术教育需要主动思考的问题。清华美院在教学上进行产学研一体化的探索,一方面,夯实理论基础,发挥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例如在研究生课题的选定上,主要围绕具有产业价值和社会意义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将学术研究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相结合;另一方面,灵活开展实践课程的教学方式,加强创新成果的应用转化。学院因材施教,采用多模块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努力强化与社会资源联系的对接渠道,促进典型性、引领性的创新成果转化,全方位多层次地参与产业创新与升级转型。
清华美院专家设计的各类标识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清华美院的教学在探索如何为国家与社会而设计的同时,也致力于为大众而设计、为民生而设计。学院一直秉承“衣食住行”的传统,立足日常生活的发展方向,着眼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和产业内容。教学成果始终服务于民众日常生活,不仅包括因时代发展变迁而产生的社会迫切需求,关切大多数人群和弱势群体,如城乡环境艺术设计问题、老龄化问题等,还发展设计伦理、通用设计和包容性设计相关内容的研究实践。此外,学院还将艺术审美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注入民众日常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民生活的品位与品质,让更多人受益于艺术与科技带来的美学成果。
万物互联信息技术助力探索未来学习模式
新冠肺炎疫情促使全球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一次大的跨越,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捷性服务。艺术的教育教学如何顺应这一时代潮流,因势利导进行数字化升级,探索未来学习模式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清华大学在疫情发生后积极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美术学院的教学依托大学提供的数字化平台,致力于探索艺术教育的数字化途径。一方面,学院加大数字化课程的建设力度。充分发挥自身“艺科融合”的教育特色,利用信息艺术设计的资源优势和人才培养经验,加强人工智能、AR和虚拟实验室等技术在数字化教学中的应用。另一方面,积极扩大不同类型在线教育资源建设的广度和深度。以学院自身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关注不同学科和专业课程教学的差异性,全面推进异步在线教育资源及在线实时交互课程建设。
数字化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数字化的教学成果,这些永久留存于云端虚拟空间的教学资料,可被反复观看和学习,便于教师们对自身教学效果进行“三省吾身”,便于同学们在课后对授课知识“温故而知新”,不啻为一种“二次教学”。有些数字化教学成果还可公之于众,不仅利于社会大众进行学习,还为他们提供了欣赏艺术的大众平台,例如去年的毕业展因疫情而无法线下开展,学院组织研发团队专门设计线上展览系统,使校内师生和社会大众都能进入虚拟展厅参观。在这一层面上,教育实现了真正的公平与民主。
国际视野提升学生全球胜任力
清华美院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在不断提高学院全球影响力的同时,也关注本土学生国际视野的拓展和全球胜任力的提升。学院积极整合国际上优质的教育资源将其“引进来”,在教学上充分利用海外学科优势师资资源介入学院日常教育环节,与国际上诸多顶尖高校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增加和拓展联合培养项目,持续引进跨学科、跨地域、跨专业的师资与课程,全面推动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建设,全力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和全球格局。
“走出去”是培养全球胜任力的重要路径。清华大学米兰艺术设计学院和中意设计创新基地的成立,为学院打造国际化教育平台和创新成果转化提供了坚实的平台。与此同时,学院鼓励和支持相关专业的学生“走出去”,通过专项经费的设立,方便学生申请国外的交换项目或参加海外学术交流活动;学院推动自身教学“走出去”,加大学院优秀教学成果的国际宣传,以提升学院的国际影响力;学院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与海外师资进行联合授课,课程内容以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为导向,在探讨全球议题的同时,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促进跨文化的对话交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在清华大学“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清华风格”的总目标下,清华美院践行“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在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中,探索出一条艺术与设计人才培养的独特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了美术、艺术的学科交叉性、社会服务功能、审美品位、国际交流传播,并呼吁当代中国青年要“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这些高屋建瓴的指示,为学院的发展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完善指明了方向。清华美院师生在漫漫而修远的征程中,将始终秉承“德厚艺精、博学求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求索、砥砺前行!
作者系清华美院副院长、教授
清华美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本文发表在《中国文化报》
2021年5月16日第2版